温州商人的故事:老板都是“苦”出来的

栏目:历史 ┊ 发布时间:2019-03-30 ┊ 人气:

 “不经历风雨,怎能见彩虹。”任何一种本领的获得都要经由艰苦的磨练,正所谓“梅花香自苦寒来,宝剑锋从磨砺出。”要想化茧成蝶,蜕变时的那次阵痛一定是要经历的。每个成功的温州老板都是一路“跌打滚爬”过来的。


  威力打火机公司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金属打火机生产企业,它的老板徐勇水当年为筹集创业资金,将东北的铝锭“倒运”到温州卖。由于没钱雇人,他自己搬运铝锭上火车,结果被脱手的铝锭砸伤脚;为了“押运”车皮,他几天几夜没敢合眼。

  哪里有市场,哪里就有温州人,如今有200多万温州人遍布全世界。他们不愿意待在生活安稳的家中,而是走向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,面临着无法预料的困难与艰辛,甚至生命危险。他们忍受着孤独寂寞,忍受着夫妻、骨肉分离的痛楚。

  20世纪80年代中期,市场经济政策刚刚放开,温州人就外出打工、做生意,20年来,这些远离故乡的棉花郎、修鞋匠、钥匙大王等人,不仅挣到了血汗钱,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学会了经商的基本法则。当他们挖到第一桶金的时候,当他们的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这些人或回乡创业,或在异乡扎根发展,一个个成为了老板,走向了富裕。

  许多不愿意吃苦的人都认为温州人的行为很不可思议,甚至有点看不起他们。但是,许多年后,这些睡地板的温州人都成功了,小企业成了大公司,小资本成了大财富,这时候,大家才意识到,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这句古话在温州商人的身上得到了验证。

  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早年在胡庆余堂当学徒时也是吃尽了苦。

  胡庆余堂创建于1874年,是胡雪岩创办的。冯根生的爷爷是胡庆余堂的第一代学徒,父亲是第二代学徒,冯根生是第三代学徒。

  胡庆余堂的学徒要练的基本功很多,望、闻、问、切都要学,仅是中药“整炮”这一项,就得学习原料的挑选、整理、干燥、炒、炙、漂、煅、飞、洗、去毒以及配伍的方法。而这些基 本功的学习都要在三年内完成。冯根生是胡庆余堂的“关门弟子”,除了学做生意,他还必须做一些杂活,诸如擦柜台、扫院子、给师傅打水盛饭等。

  谈起在胡庆余堂做学徒时所受的苦,冯根生说:“做学徒是很苦很苦的,学徒3年期间不准回家。平时早上5点钟起床,晚上10点钟才能睡觉。早晨起来干的第一件事,就是先认两个小时中药。认药的数量是每天增加两种,一年720种;三年下来,就是2000多种,要知道它的产地,它的药性,比如是寒性、热性的,还是温性、凉性的。如此学下来,所有的中草药都在你的脑子里,这个药治什么病,配什么方就全知道了。认完中药,就开店门,擦柜台,什么活儿都要干,一直忙到晚上7点关门。然后再认药,直到晚上10点才能睡觉。

  “其实睡也是睡不踏实的,因为药店是24小时接药方。如果店外有人敲门,学徒就先得下去,把灯点起来,迎门,然后再去把老师傅引下来。小时候常听老人讲鬼的故事,所以最怕的就是鬼,特别是阴森森的下雨天。胡庆余堂又是一个很大、很深的庭院,所以晚上一个小孩子从楼上下来感到很害怕。而且晚上的方子里有时候也需要用一些新鲜的、现做的药捻子来配方,比如治老人哮喘的中药,就要用一味‘竹沥汕’,是把竹子劈开以后,用火将其中的竹油沥出来,一滴一滴地沥,没有一两个小时是完不成的。如果掺点儿假,加点儿水,谁也不知道。这就要靠良心做事,靠诚信撑店。药配好后拿去,你刚刚睡下,可能又会有人敲门。记得有一个晚上,我起床6次。你算算看,晚上10点睡觉,早上5点起床,半夜再有五六次起床配药,学徒还有多少时间睡觉?可第二天还要照样工作,365天,没有一天休息的。

  实际上,身体上的苦并不算什么,许多温州商人在刚开始的时候甚至被人看不起,被人侮辱,这种心灵上的苦对于一般人来说,是难以忍受的,但是,温州人却能够默默忍受。在他们心里,为了自己心中的事业,他们可以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苦。

  孟子曰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佛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这种吃苦的精神在温州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  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率江西党政学习考察团在温州考察时这样说道:“这里的企业都能积极进取,主动性很强,我们学习温州的经验,主要是学习温州精神。这是一种自强不息、不怕困难、勇往直前、披荆斩棘、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。”而这一点,也正是温州商人区别于其他商人的独特之处。

  有人认为,温州商人这种肯吃苦的精神主要来源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。

  温州三面环山,一面临海。独特的山地文化决定了这里的人喜欢“独”而不喜欢“统”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, “大一统”的思想占据了主流,温州商人似乎缺少了优越性。但是,当市场经济时代来临时,温州商人的独立精神就进发出来,这种能量使温州商人身上具有无可比拟的特点,那就是肯吃苦与自强不息。

  温州人在许多人眼里的第一个印象就是“能吃苦”。创业初期,温州人大部分时间在挤火车、汽车中度过,没有座位,就钻到座位底下睡一觉,打地铺是家常便饭,黄建峰也不例外。

  1978年,黄建峰就来到了东北推销阀门、电器等小商品。由于文化水平不高,加上对市场行情不了解,他只有在各地跑业务,希望能拉到一些客户。冬天的北方气温已降到零下30摄氏度,他也坚持在外跑业务,路上“形单影只”。他经常穿梭于东北三省各地之间,为了节省晚上住宿费,他每次要挑选夕发朝至的列车,晚上就在火车上度过。

  1984年,黄建峰在哈尔滨租了一个固定柜台做电器销售,结束了六年的“游击”生涯。

  随后,温州人善于抢占商机的天性再一次在他的身上得到体现。当时,就在人们纷纷踏进流通领域时,手头有创业资金的黄建峰在1998年正式退出经营了20年的流通行业,独辟蹊径搞农业产业化,斥巨资成立了黑龙江省青冈富海玉米制品有限公司,生产食用酒精。1999年和2001年,黄建峰分别收购两家停产多年的国有制糖厂,而这两家国有企业共有员工2400多名,黄建峰没有让一名工人下岗。这两家制糖厂的复活,保证了当地提供生产原材料的近10万农产的收入。

  “温州模式”并没有什么秘密,它之所以取得成功,是将人们深藏在心底的强烈创业致富欲望充分释放出来,并成功地运用在市场经济当中。

  黄建峰说:“东北不仅有广袤的土地,也不缺农业技术人才,谁能利用好身边的地利、人和优势,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。”他现在是认准了走农业产业化这条路。据了解,黄建峰所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7亿元,解决当地近万人就业。企业从各地高等院校聘请农业专家做技术指导,促进农业产业升级。目前,黄建峰正筹划在青冈县开发一个年产35万吨饲料的生物工程项目,设备正在安装,预计10月底就可投入生产。

  这么多年过去了,黄建峰一直将自己的户口留在温州。黄建峰饱含深情地说他有一个梦想,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回温州投资一个大型农业深加工企业,回报养育他的故乡。

  在许多人眼里,温州人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“能吃苦”。创业伊始,温州人大部分时间在挤火车、汽车中度过,没有座位,就钻到座位底下睡一觉,打地铺是家常便饭有耕耘就有收获,一个急切渴望成功却又总与成功无缘的人,无须怨天尤人,不妨先问问自己:你是否付出了超越常人“8倍的辛劳”?世间事无大小,总要有人去做。成功是由许多辛酸和汗水所结成的果实。成功并不是一时的,它的关键是靠平时的准备与辛勤开垦。有的人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,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;而有的人手捧着金饭碗,却需要向别人讨饭吃。个中的差异,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。一个人无论做任何的事情,都要花费一番苦功。只有经过无数血汗、苦泪和功夫磨砺后,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物。

更多精选报道尽在宁波多飞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