廖军谈苏州非遗现状:手艺人要先造血,在使用中活态传承

栏目:文化 ┊ 发布时间:2018-10-29 ┊ 人气:

 中国的工艺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,其中不少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而对于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话题一直有不少争议。

近日,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“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”在上海市龙现代艺术中心对外展出。澎湃新闻专访了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委员、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廖军。廖军以苏州刺绣为例,陈述了其对于当代工艺美术的现状及发展的看法。他认为,非遗的原汁原味保护也应当随时代,“非遗的活起来,是要在使用中活态传承,增加其造血功能。手艺人要先造血,能生活,才可能让工艺走入生活。”

此次展览自2018年3月开始面向全社会征稿,经过了初评阶段和复评阶段,最终选出其中的260件(组)优秀作品。而此次展览也意在强调当下的工艺美术作品不同于传统的民间工艺,也不同于行业的工艺美术,是一种侧重于设计创新的工艺美术作品。艺委会希望通过此次展览,全面展示全国各艺术高校、艺术工作室和工艺美术创作人员的艺术作品,同时也搭建一个高校师生和专家同行交流的平台。

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,展厅现场

澎湃新闻:工艺美术自古就有,尤其是唐代与元代,随着对外交流贸易更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。与古代工艺美术相比,近代的工艺美术和古代工艺美术上的异同?

廖军:工艺美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,人类的文明史离不开工艺美术。虽然有的工艺美术作品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创作来看,但是总体来说,它的门类都是和我们的生活分不开的。

中国这么多年代创造了大量的工艺美术品,现在说的文物、古玩,明清瓷器,在当时就是实用器,一件精美的工艺美术品。之所以在今天这些东西变成文物,是因其精湛的工艺、好的材质,以及一定的年头。

我们讲工匠精神,是因当时这些工匠就是耐得住寂寞,在生产力、条件都比较差的情况下,还是做出了那么多精湛的工艺,有的甚至都无法想象。今天,我们也遇上了一个好的时代,国家的重视,对外的交流增加,强调工匠精神,这给工艺美术带来了好的契机。另外,再加上时代发展,工具的进步,还是可以把原来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。当然,有一些技艺已经被丢失了,目前正在试图弥补,一些工艺美术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正在做恢复工作。

参展作品,漆器

澎湃新闻:近年来许多工艺美术被冠上了“非遗”的称号,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。但在许多人看来,单纯的保护是限制了自身的发展,也有人认为工艺美术应该有自我造血功能。

廖军:在这一点上,目前业界有不同的观点。非遗是个大概念,有医药、有民间、有文艺、工艺美术只是其中一部分。论工艺非遗,我认为首先要原汁原味地将其传承下,保护好,特别是核心技艺不能丢失。但实际上,在这么多年的发展当中,有时候由于这些工匠、艺人的局限,例如一些技法曾经是传男不传女,导致了后来的人去艺绝。

这样的技艺回复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,例如我的一位好友专注于云锦工艺。马王堆汉墓里面有一件素纱单衣,四十几克重,不到一两。而当要做一件这样的复制品时,就遇到了问题,因为极其难做,如何做都达不到四十多克的重量。为什么呢?主要是材质的问题。材质也是工艺美术等一部分。汉代的蚕就比较细,吐出来的丝也比较细,所以它织出来是这样的。现在的蚕粗了,吐出来的丝肯定也粗,后来在中科院纺织所专家的协助下,先养蚕,把蚕养到汉代的大小,这样口径小了,吐出丝细了,这锦的技艺也就恢复了。这也由此可见,恢复传统技艺是不容易的。

素纱单衣

当然,恢复不是目的,恢复只是传承,不丢失,其最终目的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。在这一点上,目前学界有着不同的观念,也有人认为非遗不能动,要原汁原味。

其实艺术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,时代不同了,人不同了,它一定会打上时代的烙印,欣赏水平不同了,审美观点不同了。所以我认为非遗的原汁原味保护也应当随时代。石涛曾说的“笔墨当随时代”,如今我们看着觉得传统的扬州八怪,在当年也是创新的。因此,非遗的活起来,是要在使用中活态传承,增加其造血功能。手艺人要先造血,能生活,才可能让工艺走入生活。

澎湃新闻:苏州拥有着很多工艺美术技艺,目前的情况是怎么样的?

廖军:苏州现在的工艺美术做得还不错。以苏绣为例,它有着很长历史,很多人以为苏绣就是苏州的刺绣,其实不是,它是这个地区的不同的刺绣。这么多年下来,苏绣积累了很多的针法。

以前苏州有个刺绣研究所,我们开玩笑叫它“皇家绣院”,养了一批刺绣艺人。这是国家养的,绣了很多好东西,包括名家的书画。这其中也不乏工艺大师,例如顾文霞、任嘒闲等,曾经受到过毛主席、周总理的接见。

更多精选报道尽在宁波多飞网